1、春秋戰國時期
學派 |
代表人 |
時代 |
著作 |
觀點 |
儒家 |
孔子 |
春秋 |
編纂《春秋》,修訂“五經” |
有教無類。主張“德治”和“仁”。其弟子作《論語》,記敘其言行【孔子厄而作春秋】 【五經:《詩經》《尚書》《禮記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】 |
孟子 |
戰國 |
《孟子》 |
性善論,“仁政”,民貴君輕。 |
|
荀子 |
戰國 |
《荀子》 |
性惡論。樸素唯物主義【天行有常”的思想】 |
|
道家 |
老子【姓李名耳】 |
春秋 |
《道德經》 |
“無為而治”“上善若水”“柔弱勝剛強”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”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 |
莊子 |
戰國 |
《莊子》,又稱《南華經》 |
“天人合一”“清靜無為” “庖丁解牛”“莊周夢蝶”“鵬程萬里”《齊物論》《逍遙游》 |
|
法家 |
商鞅、 韓非 |
戰國 |
《商君書》、《韓非子》 |
以法治國。經濟上主張廢井田,重農抑商、獎勵耕戰;政治上主張廢分封,設郡縣,實行君主專制。不法古、不循今。 |
墨家 |
墨子 |
戰國 |
《墨子》 |
兼愛、非攻、尚賢、節用 |
雜家 |
呂不韋 |
戰國 |
《呂氏春秋》 |
“兼儒墨、合名法”,“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” |
兵家 |
1.孫武 2.孫臏 |
1.春秋 2.戰國 |
《孫子兵法》、《孫臏兵法》 |
《孫子兵法》: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書。孫子的典故:三令五申。 |
2、兩漢——明清
董仲舒 儒學 |
西漢 |
核心是“天人感應”、“君權神授”, 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的統治思想。 |
王充 |
東漢 |
著《論衡》,反對天人感應,反對鬼論,人死不為鬼。 是偉大的唯物思想家。 |
范縝 |
南朝 |
著《神滅論》,提出精神和形體的統一, “形存而神存,形謝而神滅”,反佛思想對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有重大發展。 |
玄學 |
魏晉 |
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易經,代表人物有何晏、王弼等。 對思辯哲學的發展有積極影響,但又是為士族辯護的消極思想。“竹林七賢”: 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劉伶、王戎、阮咸。 |
程朱理學 |
南宋 |
以儒為基礎,吸收佛、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。 朱熹是集大成者,提出“存天理、滅人欲”,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,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。 |
心學 |
明朝 |
王陽明創立,主張“內心反省”以“致良知”,為封建道德辯護,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。【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“理”,“理”全在人“心”,“理”化生宇宙天地萬物】 |
3、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
黃宗羲 |
《明夷待訪錄》 |
“天下為主,君為客”的民主思想,“天下之治亂,不在一姓之興亡,而在萬民之憂樂”,提倡“法治”反對“人治”, 抨擊封建君主專制,主張工商皆本 |
顧炎武 |
《日知錄》、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 |
主張經世致用,反對空談,注意廣求證據,提出“君子為學,以明道也,以救世也”。 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】 |
王夫之 |
《周易外傳》、《讀通鑒論》、(《船山遺書》) |
反對禁欲主義,提倡不能離開人欲空談天理,唯物主義思想他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,提出在政治上要“趨時更新”。 |